金斯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新交换季丨方之澜徜徉于泰晤士河畔 [复制链接]

1#

交换季丨方之澜

方之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级本科生。

年起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

年起修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双学位。

年9月至年6月赴牛津大学Mansfield学院交换学习,获清华大学“英华学者”奖学金。

PART1出国之前

Q:当初为什么想去交换?

A:因为我觉得这个机会非常好。我是寒假的时候了解到有这样一个一年交换的项目,开学后一星期收到院里教务发来的邮件。我在了解之后发现这个项目与之前看到的其他交换项目不一样,更适合自己。一方面,一年时间比较充分,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充分体验生活;另一方面,牛津也是很好的学校,所以我就去试了。

Q:申请交换的流程是怎样的?

每个院推荐两个人,所以要先向学院交材料

学院通过后,再向学校提供个人陈述、成绩单、英语成绩单(当时还没考托福,我交的是六级成绩单),并由学校安排面试进行筛选

三月底,拿到牛津的conditionaloffer,再参加语言考试,考试成绩需要七月前提交(牛津大学的交换项目由各学院自主录取,所以不同学院的材料要求和截止日期要求可能不同)

面试通过后,需要在三月十号前向牛津递材料,包括writingsample(之前没有比较正规地写过writingsample,我是拿之前的论文翻译的)、个人陈述以及两份学院老师的推荐信

Q:有申请学分认证吗?

A:没有。因为牛津的本科没有新闻与传播方向的课程,所以要做好换不到学分的准备。但你可以换到一些任选课或者双学位的课的学分。但是由于我已经选择了延迟毕业,所以回国之后课业负担也没有明显加重。

PART2交换生活中

牛津大学图书馆

Q:感觉自己在到海外后多久才适应了生活?

A:从日常生活上来看,我适应得还挺快的,一两个星期左右就步入了正轨。刚刚到的第一周我没有任何课程,这一周的时间被我用来处理各项细碎的事务,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准备。适应的程度其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的,越到后面我越觉得自己的状态更好。

到后期其实主要是心态方面的适应问题。由于英国的冬天、黑夜都很漫长,交换生又是一个人住,所以去英国之前就有学院老师告诉我们要注意心理健康建设。前半年我感觉这里和国内的热热闹闹太不一样了,会有点不适应,但交换期过半后好了很多,再往后就逐渐能轻轻松松地面对了。

在学习上,牛津和清华的教育模式差别比较大,牛津主要是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业量也大,我也是过了三四周才习惯了日常阅读和写作的节奏。

Q:交换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难题?

A:在最开始的一个月里,高强度的阅读和写作给了我很大的挑战。我们当时一学期只上两门课,单周一门,双周两门。每门课都会要求课前完成页左右的英文文献阅读,然后写1篇字的essay,所以大概是每两周需要出三篇essay。我记得那段时间我压力特别大,每天就睡4个小时左右,经常凌晨爬起来看一会材料再睡,再加上学的内容与新闻几乎没什么关联,比较陌生,所以比较困难。

到后期学习上的节奏我能更好地掌控了,但是在“交流”这件事情上始终做得不太满意。由于像我这样的交换生都是住在学院外,而本地生住在学院内,所以主要的接触还是和住在我周围的从美国来的交换生,和当地学生的交流并不太多。另一方面,文化上的隔阂还是比较大的,也很难跨越。这也算是我的一个遗憾吧。

Q: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我想交换是让你看到了生活另一种可能的状态,感受了不一样的生活。不同的人会适合不同的状态,而我自己可能更适应那边的学习氛围和模式吧。在牛津,我探索到了很多这边探索不到的东西。我当时选的课比较杂,主要是按兴趣选的,后期我选了很多与*治、哲学相关的课,也学得很开心。

Q:有没有经历什么有趣的故事?

A:交换期间我去了很多地方旅游。

冬天的时候去了北欧的挪威、瑞典和芬兰,还看到了极光。

围坐看极光

我们当时去了两天。第一天,我们的向导带着我们一车人坐着小面包车去了郊外一个海滩边,大家生了一堆篝火,围坐在一起。我第一次吃速食的驯鹿汤,还有人带了棉花糖来烤着吃。那天晚上的极光并不明显,但那样的氛围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极光

第二天,按照预报极光不会太强,我们也没有抱很大希望,但最后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了很强的极光。我们当时看到极光在跳跃、舞动,非常美,也非常壮观。

PART3有关学业

Q:牛津和清华的授课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A:学术氛围上,牛津的学风会更朴素一些。大部分学生会把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所以其实没有很多精力可以放在其他事情上。而且牛津在基础学科教学方面非常强,学风会更严肃更保守更专注一些。当然,他们也有社团、学生会之类的组织,但我觉得投入会少很多。相比之下,清华比较多元一些,支持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当然,两所学校各有风格。

授课方式上,对文科生来说,主要包括lecture和tutorial两种。Lecture就与清华的大课差不多,而tutorial是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辅导课。

tutorial要求你课前看reading,写essay来回答围绕reading的相关问题,字数要求为字以上。上课时,老师会先针对你写的essay给出意见,比如论据、逻辑、整体结构等,也会针对问题给出补充或者不一样的看法。大家的观点不一定一致,但只要你可以有足够的论据支撑你自己的看法,就能得到认可。辩论的情况也会时不时地出现。

另外,不同老师的风格差异也很大。我记得当时有位老师非常有意思,情人节给女生带了巧克力。春节的时候我们也带去了一些中国的传统食品,大家一起在课上分享,课堂氛围非常轻松。

和导师在一起

Q:在牛津学到的知识、能力与在清华学到的有不同吗?

A:我一开始申请的是东方学,但后来并没有严格按照专业选课。第一学期学的东方学主要集中在犹太文化领域,二三学期主要选的是*治、哲学方面的课。我感觉牛津在培养学生时还是希望学生能更多投入学习,不过这不等于培养学术能力。我觉得他们写作的方式、上课的方式都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的严谨度,提高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但不会过多地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他们的教育还是更重基础、人文一些,我们新闻学院可能更实务一点。

PART4有关未来

punting

Q:对确定交换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呢?

A: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害怕与当地人交流!其他方面的话,过得开心就好了。毕竟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探索的机会,你可以跳出自己现在所在的圈子,寻找更多的可能。等到以后做选择时,这些了解可以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判断。或者我们也不用想那么远,在这样的年纪,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件很好很难得的事情。

Q:对没想好是否交换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A:我其实很理解这种纠结的心态。除了交换,我们还会面对很多很多的纠结。面对这些纠结,做出什么决定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有得有失,你只需要在做出决定后好好去做就可以了。

Q:交换经历对自己未来有哪些帮助?

A:首先,这次交换之后,我确定没有意外的话自己会出国读研。这是因为我发现自己更适合那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节奏。其次,在出国前,我在做职业规划时完全没有考虑过做学术,但回来后我却在认真考虑这件事。因为在牛津的一年交换中,我发现自己接受了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也非常适合自己的性格。这也许就是此次交换最大的意义吧,它为我打开了新的可能。

TheEnd

供稿

清新生权

责编

吴东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